在为家人殚心竭虑的当下,在对医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理解和宽容这两个词很难做到。人们在影视作品中常看到的是,一名接近死亡的病患,在生死一刻时,医生奋力抢救,于是在那千钧一发之时,病人起死回生。这种不切实际的场景设置,给人们一个误区,仿佛医好患者的病,没有救活就一定是医生水平不高或者没尽全力。
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共九集
手术台上的生死营救
《救命》医院心脏外科和急诊室里发生的事。在第一集中,经过多番抢救,24岁的邹磊海鲜中毒抢救无效死亡。医院急救科副主任医师车在前难掩自己的失落与无奈,“往往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可能是……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活过来,但是有时候你没得选择啊。”抢救无效,心肺复苏却不能停。更多的时候,因为病人离世,亲人们由于情绪激动会产生不理解和不信任,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片中,一位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冲上前掐住了车医生的脖子。
救护车里的人间百态
摄制组跟拍了上海市急救中心的一辆救护车,吴慧琼、王敏祥和徐晓明是救护车上的医生、司机和担架员,他们三人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急救小组,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因为有了贴身拍摄,从中折射出了急救资源的紧张和种种无奈。
获得器官捐献有多难
年11月,《人间世》医院蹲守拍摄期间,刚医院才8天的焦俞,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之后,走完了25岁的人生之路。年届花甲的父母在极度的悲伤中,清晰而坚定地提出了捐献儿子器官的请求。“将心比心,我们希望别的家庭不要承受我们的痛苦!”蹲守在此的团队获悉后,征得焦爸爸焦妈妈的同意,医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团队为焦俞完成捐献肝脏、肺脏、两个肾脏和两个角膜的整个过程,真实、震撼。取名《团圆》寓意着焦俞的大爱和OPO团队高效的工作让濒于绝望的家庭重享天伦之乐
临终关怀生死离别
镜头聚焦在上海第一个临终关怀病区,50名医生,58名护士,99张床位。来到这里的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已无法逆转,他们选择在这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临终关怀、安宁护理、舒缓疗护,隐藏在这些专业名词的背后,是从生到死的一世轮回。《人间世》的主创团队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对临终关怀病区的日常呈现,唤醒中国社会正视死亡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谢幕。当下医学的发展和壮大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让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知道,现代医学仍然无法穷尽所有的疾病。告别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围绕子宫的艰难抉择
本集节目由两个与子宫相关的故事组成,讲述了一个被诊断为全球仅有六例记载的罕见病例的病人一家面临的艰难选择,以及一个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少年的母亲,为了延续家庭的希望,艰难的求子之路。或许这两个家庭面临的问题迥异,但是子宫对于这两个家庭来说,却都代表着完整与希望。主创团队也希望让患者了解医护在选择一个让家庭没有遗憾的治疗方案的背后的故事,以及让医护了解患者和家庭在治疗过程中从纠结到接受过程的不易。
疾病不会对小孩手软
与成年人看病最大的不同,医生需要很多时候要从孩子家长那里获得病史、沟通、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小孩子生病住院,家长总是尤其揪心、着急。当王天奇、范昱泽这种非常严重又不多见的病情爆发后,医生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显得尤其重要,信任是第一前提。而往往在现实中,矛盾一触即发。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家长与医生间的信任,作为旁观者,从这两个例子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通过解读这其中缘由,希望能够帮助医患更好的理解和沟通,化解医患矛盾。
新生早产儿和剖腹产
中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有数据显示,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万人,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每年新生聋儿约2.3万。这些孩子一出生便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没有爸妈的呼喊、没有玩具的声响、连噪音都是他们无法感受的奢侈品。
坚持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医学是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挂号、检查、问诊、手术,每一步似乎都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但现实情况可能并不如此,因为变化总会突如其来,甚至会把医生、患者都推入无奈的境地。今天我们将记录发生在同一间手术室的两台手术。两台手术的背后,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两个不同的故事,相似的病因,完全不同的过程,在经历了一次次让人无奈的变化后,我们发现主导结果的,其实是人们对无奈时坚持的态度。
癌症准妈妈直面死亡
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有的烂牌,抓到手上时,就知道,已经输了。张丽君,26岁,怀有身孕,却抽到了癌症这张烂牌。迷茫,慌张,绝望。她要如何面对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