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讲,音乐是毒药”,这是褒义的比喻。朋友们可知,在奇妙的声音世界里,的确是有如毒品般的声频存在。该恐怖?该好奇?该躲避?它们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什么是音频毒品(I-Doser)?音频毒品主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传播,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音频毒品引起的情绪改变或与听者的背景经历有关。此种“毒品”,主要在韩国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在我国某些网站论坛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音频毒品”的下载链接,并迅速被传播。
专家指出,当听者在安静、私密的空间中闭眼专注某一事情时,人的脑波和清醒时本就不同,当声音经由耳朵传递到听觉中枢时,也会激发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至于有的人听到的是噪音,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可能因为听者生活背景、经历不同,声音所能激发的体验也不同。
“毒品”原理该“毒品”的原理是,刺激脑电波中可以使内心平静的α波长(4-18Hz)以及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长(14-30Hz)等,从而引发心理变化。韩国某网站曾推出73种I-DoserMP3文件,并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和促进性欲等十大类别。
类似毒品的类别共有28个文件,点击相应文件,就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10~45分钟频率。在国外,这不叫音频毒品而叫“药”,它通过像噪音的一种音频改变人的脑电波,有抗抑郁、抗焦虑、失眠、减肥等方面的治疗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类似可卡因、大麻、冰等一些毒品效果的音频,它们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但也没有具体法律制约。
“音频毒品”是否有效?王先生说,几天前,他上网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帖子,称韩国一家网站推出了73种MP3文件,其中28个文件为“音频毒品”,称听后可以产生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 “第一次听的时候只是想试试看,感觉心里闷闷的,不是很舒服,可听完后身体特别轻松。”王先生说,之后他在网上下载了全部的“音频毒品”,一首接一首地听,甚至下载为手机铃声,每天听几遍。“如果不听,就会心里发慌。”王先生对自己的这种反常表现很是担心,怕自己和吸毒一样染上了“毒瘾”。 昨天,记者下载了其中一个音频文件,标题中写着“意志薄弱者慎入”等提醒语,后面还附加了名为“处方说明”的文本文件,提醒听者“戴上耳机,双手整齐地放在一起,闭上眼睛听”。记者按照指示方式试听音频,开始是低颤的机械音,后面声音开始突高突低。随后记者将音频给十几个人试听,大部分人都表示“听着头痛,是噪音”,其中三人却觉得“很痛快,有种释放的感觉”。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马泽中称,从神经心理学上分析,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人会受声音影响产生幻觉,心理素质好的人产生幻觉的可能性较小。马泽中建议,像王先生这种“上瘾”状况,要停止听“音频毒品”。
医学专家认为“单方面从外部受到特定刺激时脑电波会改变的主张完全没有医学根据。”“完全是安慰剂(placebo)效应。”“越是容易轻信别人的话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也有专家反驳“药效持续的时间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没有中毒的危险”这一说法,认为“这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心理专家表示,网络上流传的这种“音频毒品”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人们没有必要特意去体验。即使一些人听过之后会产生所谓的“某种奇特感觉”,也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
目前对于“音频毒品”的副作用没有明确,大家最好不要轻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