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焦虑了吗有一种时代镇静剂,叫

导语

现在是“全民焦虑”时代,“焦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或者说是由心理失衡所引起的。比如家长的“养育焦虑”,年轻人的“就业焦虑”等都是由于心理失衡引起的。还有两天就结束了,你焦虑吗?

什么是养育焦虑?

全国妇联近日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养育焦虑。

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和担心孩子“身体不好”或“沉迷网络”。

有了这些焦虑,总得想办法解决吧。可在现实中,家长也面临着四大困难,依次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太忙,没有时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

调查显示,有三成以上家长表示“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遇到问题多靠自己解决;而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家长,主要依靠的渠道是:教育部门的幼儿园和学校、妇联系统所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或免费的社会公益组织。超过六成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表示满意。

作为父母,你是否存在养育焦虑?你最担心孩子的是什么事?你会用什么方法排解这些焦虑?

焦虑演变为“慈悲杀人”

先做个名词解释,什么是“慈悲杀人”:即“我死了以后,他们没人照顾了怎么办?不如一起死了,他们就不用遭罪了。”这样的想法多数出现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受害者往往是孩子和老人。

这样的案例,南京就有。

52岁的南京女子田某某长期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郝某某而患上抑郁症,早就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今年4月,当她再次表达想死的念头时,丈夫郝某某说不如一起死,她遂用抱枕将郝某某捂死然后自杀,但没有成功。

今年11月下旬,田某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在南京中院受审。

法庭上,检方认为田某某等待警察到来并如实供述的行为是自首,应从轻处罚。同时,田某某作案的主观恶性不深,建议法院在有期徒刑3到10年之间量刑。

田某某的辩护人律师则提出,田某某的行为属于“扩大性自杀”,又叫“慈悲杀人”或“怜悯性杀人”,是自杀者不忍心自己死后亲人遭受痛苦,而把亲人也一起杀死的行为,请求法院在3年以下量刑并考虑缓刑。

你认可律师的说法吗?避免这样的悲剧,难道就真的没有好办法了?

全面发展,纾解群体焦虑

人民日报观点: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会给迷茫中的人们以抚慰、给焦虑中的人们以信心

年初,一位博士的《回乡日记》刷遍网络,“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一声长叹,击中多少心绪。人们感慨,这是一个国家高速发展中的“生长之痛”,不可避免。不过,改变似乎比人们想象的快。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积极信号,年1月1日实施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将让更多异乡人在城市里找到归属。

这是我们时代我们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这一年,马航失联的亲友还在牵肠挂肚,巴黎暴恐的枪声让孩子想要逃离,人们意识到,这世界与己无关的事越来越少。这一年,经济低迷、地缘动荡、文明摩擦,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感,“压力山大”依然存在,焦躁不安还在弥漫,但人们也发现:除了个体内部的自我调适与化解外,对整个社会群体来说,改革的获得感,是抚平情绪、纾解焦虑的最好镇静剂;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才能让信心耐心在人们内心不断生长;国家富强与全面小康,才能使老百姓多一点“稳稳的幸福”。

焦虑是一种时代病。美国的研究机构数据表明,年,有2%—4%的人患过焦虑障碍;年,这一比例达15%;而到年,上升为28.8%。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焦虑,对中国人来说,这种群体性焦虑更为突出。一个世纪前,世界还定义中国人是“漠视时间的人”,现在,则发现中国人甚至成了“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手机在响,电话在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做事最好名利双收,理财最好一夜暴富”,外国记者笔下中国人的焦虑生活,其实包含着复杂成因: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百余年的进程,这背后,有时不我待的奋起赶超、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梦寐以求,但滞后的社会结构、转型的剧烈碰撞,加大了社会关系中的不平感、焦虑感和紧张感。

“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正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法国《费加罗报》的这篇社论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正如他们所说,“快速”让许多中国人产生困惑与焦虑,但对于为“失速”而担忧的西方国家来说,却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发展动力。

事实上,的中国,对接社会焦虑,国家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都在调快指针。从年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出,到年末“五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从“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到“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从打响脱贫攻坚战,到向污染雾霾宣战;从毫不手软地“打虎拍蝇”,到确保“民生之本”就业创下新高,正是这些发展理念、价值指向,让改革有了含金量,使群众有了获得感。

依旧有公平正义的焦虑,但司法改革的大刀阔斧,云南巧家“投毒案”历经13年的改判,让更多人从个案中感受到阳光;依然有“办事求人”的烦恼,但简政放权的落地、作风建设的推进,一步步挤压“潜规则”的空间;年轻父母还会为孩子择校发愁,但“就近入学”的新政,让虎爸狼妈们卸下一点包袱;“最悲伤作文”让人心酸,但“确保年全面脱贫”的立誓与行动,许给了“野百合”们一个不远的春天……改革的每一次突破,给迷茫中的人们以安心、给焦虑中的人们以信心。顶层与基层,国家与个体,由此建起了良性的互动,获得了发展的动能。

观察还可以发现,另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正在取代负面情绪的焦虑。“燃灯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前线,但“要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成为共识;网络租车与传统租车论战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下治理的新挑战;“这些新政与你有关”每月发布,创业者们不再担心办证,而着急找到“让猪飞起来的风口”。正如惠特曼在《大路之歌》中唱的,“你刚到达你要去的那座城市,还没有满足地安顿下来,你又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呼唤叫了出去”,这“呼唤”,蕴含着对“未来会更好”的确信,是推动中国30多年波澜壮阔变革的伟大底力。

“燃灯者”邹碧华在社区走访

28年前,邓小平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仅是赶上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如果不能迎来下一个5年、实现“全面小康”百年梦想,那才是最大的焦虑。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江苏新闻广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1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