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组胺药怎么用有这一篇就够了

抗组胺药针对组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有明确疗效,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但是,抗组胺药物依然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嗜睡、心脏毒性、致畸等。因此,正确合理地掌握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对提高疗效和维护患者健康非常必要。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

用药时间要求

对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应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一般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维持用药时间要长,连续服用且不间断。当症状、皮疹消失并维持用药4个月后,可缓慢减药。

而对于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实验阳性者至少维持治疗6个月或更长时间。药物减量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如果病情有反复,则需重复治疗。

2

联合药物使用

单纯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

研究发现,H1和H2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相互竞争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4,提高抗组胺药物在血中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H1和H2受体而起作用,因此不依赖肝脏代谢的H1受体拮抗剂,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与H2受体拮抗剂联用无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

1

儿童患者的合理应用

由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肠道外剂型(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且可用于2岁以下婴儿,其中羟嗪是英国批准用于1岁以下儿童唯一的抗组胺药,所以目前为止氯苯那敏仍是常用的抗过敏药物。

异丙嗪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故2岁以下儿童禁用,2岁及2岁以上儿童慎用。

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其安全性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美国FDA即批准西替利嗪可用于2~5岁儿童,现国内已应用于12岁以下儿童。

2

孕妇、哺乳期患者的合理应用

美国FDA对氯苯那敏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孕妇慎用。异丙嗪孕妇用药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症状,美国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孕妇临产前1~2周应停用本品。苯海拉明妊娠早期用药,婴儿腭裂、腹股沟疝和泌尿生殖器官畸形的发生率可能增多,国内资料建议妊娠早期妇女禁用。

赛庚啶动物试验对胎儿的胰腺细胞有毒性,美国FDA对本品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D级,建议禁用。部分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定可通过乳汁分泌,因此不建议用于哺乳期妇女。

鉴于妊娠期服用氯雷他定的孕妇所生男婴尿道下裂,欧洲专利药品委员会建议修改氯雷他定的使用信息,不推荐在妊娠期使用。

3

老年患者的合理应用

老年患者的各种脏器功能减退,同时多合并有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冠心病、高血压等各类疾病,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更需谨慎。抗组胺药物选择的原则有:

(1)应用无抗胆碱作用或抗胆碱作用轻微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

(2)应用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使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

(3)清除缓慢、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要慎用,以防药物在体内聚集发生中毒反应。

4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的合理应用

这类患者用药时必须考虑药物经肝、肾代谢或排泄的情况,避免药物残留体内长期累积后发生中毒反应。

(1)按药物经肝、肾代谢或排泄情况可分为如下几类:

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有美喹他嗪、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咪唑斯汀;

部分经肝脏代谢的药物,部分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有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

较少经肝脏代谢的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有哌嗪类(羟嗪、西替利嗪、桂利嗪)、阿伐斯汀、非索非那定等。

(2)严重肝功能不良患者的用药选择:

选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且无须调整剂量;

慎用和禁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

使用部分肝脏代谢的药物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根据肝功能的变换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3)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尽量选择较少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1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