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声”(第二期)
??音频由“都市广播”制作??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写写病人的情况,为什么都是个人生活片段和一些趣事?其实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想把一些好的东西、一些美好的感受呈现给大家,而不想让大家看到医护每天必须面对的一些揪心的事情。生活还是美好的,不是吗?
虽然如此,但疫情毕竟牵动每一个人。今天我就谈一谈让我最牵挂的一个病人,暂且叫他小飞吧。
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男患,只有35岁。我们第一次接诊时,他并没有躺在病床上,而是坐在床边的椅子上休息。进病房时见到床上没有病人,我们便问他病人去哪了,他笑着说,我就是病人。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很贤惠,5岁的儿子很懂事。但瘟疫并没有怜悯这幸福的家庭,他的家人先后染病,他的病情最重,医院。每天,他的妻子都会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好好养病,儿子在家乖巧得很,叫他不要担心。他高兴地挂掉电话,脸上全是幸福的表情。
只是病魔不懂怜惜,小飞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呼吸也越来越费力。查房时,看见氧气的流量已经打到很高了,他还是坐在那里,用力地喘着。他说,我是一个病人,你们不要嫌我说话断断续续,这是我所有的力气了。
后来,病魔不断侵蚀他的肺子,胸片上显示双肺已经全白了,还出现了少许气胸。氧合指数不断下降,不得已我们只好为他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插管前,他问我们这项治疗要多久,我对他说,大约七天吧。他说:“要七天,真的好久!”
七天是我骗他的数字,这种重症肺炎,恢复起来至少要一两个月,有的病人可能再也恢复不过来了。给他上了镇静剂,他不会喘得那么痛苦了,但病情究竟要走向何处,谁也不清楚。医生毕竟是凡人,有时候真的斗不过病魔。在为他治疗时,我们都期待他好起来,期待奇迹的发生。他的妻子每天都打来电话,只是接电话的变成了医生护士。她哭着问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救治。看到电视上介绍了新的药物,她就打来电话询问能不能用一下,尝试一下。看见有人提出用康复病人的血浆来治疗,她也哭着哀求我们尝试一下,没准儿会有奇迹。医院的副院长说,每天夜里都能接到她的电话。她是真的很爱他,她坚信他们之间的缘分不会如此的短暂。
▲但愿春来疫走,山河无恙,你我安好
我们也为他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治疗:体外膜肺氧合(ECMO)。这种先进的支持手段、治疗资源在瘟疫肆虐的武汉是多么的稀缺,且不说机器和耗材要到各个地方去借,就是完整管理过ECMO的医生也是少之又少。我们请来了血管外科的主任,为他精细地完成了置管,当机器转起来时,他的血氧饱和度终于升高到99%,这是入院以来,最高的一次了。为了减轻他的炎症反应,我们又尝试了血液吸附滤过治疗;为了让他的肺子尽快地好起来,我们每天几次地将他翻过来,又翻过去。我们知道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是祈祷,祈祷着他快好起来。
尽人事,听天命,疾病肆虐时,这是医生能做的所有事情。我们不奢求能治好所有的病人,这毕竟不现实,但希望疫情烟消云散,武汉拨云见日之时,回首将生命托付给我们的每一个患者,我们能够拍着胸脯说:我已经为他做了我所掌握的一切,我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这便足矣。
谨以此文祝福小飞,愿小飞赶快好起来,愿他的家庭,重归幸福美满!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阅读更多。
贾佳战地日记(2月2日—2月3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4日—2月5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6日—2月7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8日—2月9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0日—2月11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2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3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4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5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6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7日)
贾佳战地日记(2月18日)
图文供稿:贾佳(中国医院)
出版策划:宋铮马驰
图文排版:杨雪邵诗雅
图文校对:张萌
图文编辑:张旭
图文审核:赵琳马驰
(本文由贾佳授权沈阳出版社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贾佳战地日记》(有声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