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邱志杰首次在家乡举办的个展“大计划”昨天下午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推出了他本人享誉国际的“三大计划”,即“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上元灯彩计划”和“世界地图计划”三大组成部分。“凤凰艺术”为您整理了本次展览的精彩内容,以下分三个部分为大家展出。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冬至
《冬至》:一口大铜钟,下面是很多丹顶鹤的铜雕塑,每年冬至那天的正午,阳光会穿过铜钟上面的两个小孔(只有此刻阳光才能正好穿越两个小孔),直射在其中一只丹顶鹤的鹤顶红的部位。启动安置在雕塑内的光控声响装置,整个铜钟发出巨大的鸣响。
▲革命的草稿纸
《革命的草稿纸》:形象来自明孝陵神道石象路的古雕塑,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上的文化大革命风格雕塑《人民》。取其局部雕刻在石料的不同方位,这是一些未成型的雕塑。雕塑中空,顶不开有可塞进硬币的小孔。
▲黑暗中的宣传家
《黑暗中的宣传家》:一口铜钟扣在地上,表演者在铜钟内部用扬声器大声宣讲。一台X光扫描仪将表演者在铜钟内的活动的影像呈现在显示器屏幕上。
▲家还在
《家还在》:泡在石油中的一套明式家具,餐桌椅,有锚在水下固定。保持这套家具在液体中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
▲莫愁
《莫愁》:一个假山石,被削成几何晶体形,(类似于石膏像中的亚历山大切面像),安置在空间正中的水池中。被切下来的部分贴在四周墙上,太湖石有凹凸纹理的一面朝外。顺着墙边有盲道,盲人顺着盲道走,可以摸到这些浮雕状的假山石切片。一股瀑布打在几何形的“假山石”上。很多年以后,把几何形重新磨成假山石……
▲失败之城
《失败之城》:装置的结构来自明孝陵的四方城。这是明成祖朱棣所建,据说是想象中的地下宫城路出地面的城楼。这个围合空间的四壁和地面都是石板,而每个龟趺上面是透空的门洞……地面的部分石板刻有多个涟漪的浮雕,涟漪的空间关系按照打水漂的弹跳结构分布,暗示了一颗石头的运动。
▲首都:等待龙的诞生
《首都:等待龙的诞生》:装置的中心是一块方形的石头,造型的语境是南京郊区的阳山碑材。围绕巨石的是十二生肖中的牛、马、蛇等十一种动物的骨骼,缺少龙,龙还没有诞生。
▲一切伟大的事物都带着疤痕
《秦淮:一切伟大的事物都带着疤痕》:一串个锁在一起的大铁锁。每个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每个铁锁的锁孔都是漩涡。
▲庄子的镇静剂
《庄子的镇静剂》:用无色透明玻璃制做一个大葫芦,最大直径cm,长cm,葫芦口部为放大的不锈钢注射针头。葫芦内放入若干活的蝴蝶。蝴蝶可通过针头中小孔呼吸。
▲玄武
▲邱志杰在创作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是作者正在进行的大型总体艺术计划,包括了多种社会调查、文献、纪录片、行为、装置等。石版画《南京》系列使整个计划的“早期造型”,也就是用一些图形来为自己铺垫一个工作的环境。既是早期想象的图像化,也是要为此后的工作勾画一张地形图。同时也可以视为是一些装置的草图。
绘画是一种造型,并不是说对已经存在的形象的记录和描摹,而是造出一个脑子里不存在的形式出来。这个想法也和抽象无关,并不是反对具象,而是要生成一种思想的结构。这个造型本身就是精神的澄清过程,和写生相比,更像是画地图……其实,我想,画地图应该也是写生的原型。
▲世界观在南京
▲倾听者
▲太行与王屋
▲湘君
竹子这种充满质感的材料,代表了一种几乎要被抛弃了的生活方式。人类造型,始而切削材料,琢玉磨石。“雕刻”之外,也会“塑造”,抟土为器之神圣性,曾被大哲夸张地赞美。后来开始“编织”和“构建”。等到现代的模铸,收大批量之利,有役物之霸道,入手脑分离之魔。
构建其实也是编织,尤其中国建筑。“构”字的繁体,简直就是竹编的头几个动作。编织和构建开始是有所筹划,但依顺物性。材料总是一定程度上是可塑造的,一定程度上又是不听话的。因此你在发言同时聆听。编织总是因势利导,半推半就。我在编织中重新思考什么是造型。就像竹有节理和纹路,顺着道理着手,就会“势如破竹”,“顺理成章”。一个形象,一种艺术,也应该依顺着内在的道理生长出来。
▲殖民史植物考,竹子、土、各种蔬果植物所构成的装置,尺寸可变。
38个竹篾编制而成的脚的造型的竹箩筐,散布在展厅里,如同在地面行走。每个特殊的竹器中盛放着一种蔬菜或水果:从西周就传入中国的甘蔗,年前传入的葡萄和胡萝卜,几百年前的辣椒和土豆、花生和玉米,一直到仅仅到达中国一百年的草莓——所有这些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其中大量的传播都和文化交流与殖民史有关。它们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所不在,甚至很难有人想起他们曾经是陌生之物,曾经水土不服,曾经在中国脱胎换骨,基因再造。这个装置中每一钟植物都有标签说明其迁移进中国的历史。他们处在一种中国原生的植物竹子所编织的脚的造型的容器中,从远处行走而来,但自带着根系。
▲奖状5号
展厅中悬挂了一块xcm的大幕布,用来作为影子表演的屏幕。幕布后面预先安装了很多渔线和鱼钩。事先准备的各种日常生活物品,包括书籍、衣物等,都被预先制作为柱杖木偶,分别是红旗、星星、齿轮、麦穗、南京长江大桥等奖状上的必备图像。艺术家本人操纵这些木偶,一个个第依次出场表演,悬挂在鱼钩上。各种木偶的影子都落在幕布上。最后在幕布上的影子形成一个带有长江大桥的奖状的图案。光源是一个录像投影机。录像画面是简单的白底上的黑色字幕,文字内容来自《哈姆雷特》的台词。观众可以在幕布的两边观看表演。现场的录像纪录在后期播放在空间中的另一个电视屏幕以上。
▲奖状6号
建成于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年中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是民族独立、革命的意识形态和现代性的多种纪念碑的叠合,因此成为新中国政治图谱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图像。它出现在小学课本、日记本和脸盆、毛巾、信封等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上,特别是出现在奖状之上。在对工人、学生、干部进行表彰的奖状之中,南京长江大桥是核心图案,它提供着进步的意象,向美好未来无限延伸的光明道路。
作者始于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是一个庞大复合的总体艺术计划。其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奖状的创作。从年在柏林的展出开始,奖状系列发展成影子剧场。在年分别在日本和香港进行的《奖状5号》和《奖状6号》表演中,邱志杰和他的一群学生(宋振、赵婧妍、王子月、贺冰、宋新新、田震坤、陈晨、程涛等)一起,分别对奖状中的五角星、红旗、麦穗、齿轮、文字、公章,以及南京长江大桥的形象进行研究,用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杂物加以替换,使它们成为一个影子剧场中的角色。表演者在录像投影屏幕后搬动、摆弄这些日常生活物品,他们的影子渐渐构成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奖状的图像。翻拍屏幕上投影的录像再次成为大屏幕的光源,录像中的人影与真实的人影互相交错叠合,形成了多层次的影剧。
▲“当爱烟消云散……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摄影、行为、录像装置
“当爱烟消云散,我剩下的只有忘情”是某个疑为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自杀的人留下的血书遗墨,邱志杰于年1月初在长江大桥上拍到这个血书。年6月,作者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把该处涂鸦残存的血迹擦去,割破自己的手指头,用血书写了一个句子:“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并进行录像和照片记录。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录像装置
▲绣像:妙计
▲绣像:隐士
▲绣像:地理学家
▲绣像:秘籍
▲绣像:香格里拉
▲绣像:人质
▲绣像:党
▲装置:太监
▲装置:优伶
▲装置:北伐
▲装置:邪教
▲装置:驿站
▲装置:香格里拉
▲初识上元灯彩图
▲初识上元灯彩图
世界地图计划▲香港流行文化地图之一
▲香港流行文化地图之一
▲香港流行文化地图之一
▲掌纹系列之一
▲掌纹系列之一
▲龙脉系列纸雕之一
▲世界地图系列版画之一
▲世界地图系列版画之一
(凤凰艺术伯牙福州报道责编任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qinh
phoenix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