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索引:江海峰,赵敏,刘铁桥,郝伟.镇静催眠药合理使用专家意见[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7(02):-.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及肌肉松弛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是目前全球处方最多的药物品种之一。但临床医师在处方该类药物时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本文试图阐述如何平衡镇静催眠药使用的利与弊,希望为临床医师合理、辩证使用镇静催眠药提供参考。
1镇静催眠药的临床使用现状临床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地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为代表的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BZD),作用于GABAA受体的α1、α2、α3、α5亚基发挥药理作用,起到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等治疗效应,以及致遗忘、致成瘾等不良反应,主要适应证包括失眠、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急性酒精戒断综合征、癫痫、肌痉挛及麻醉增强等;另一类是以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及扎来普隆等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nBZD),因这些药物的首字母都是Z而被简称为“Z类药(Z-drug)”,该类药物与GABAA受体的α1亚基的结合力强,而对GABAA受体的α2、α3、α5亚基的结合力弱,因此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而缺乏明显的抗焦虑、抗癫痫及肌肉松弛等作用,故目前获批的适应证只有失眠。
国内外资料显示,镇静催眠药的临床总体使用量一直在增长。美国研究数据显示,在年有5.2%的美国成年人使用过BZD,至年的6年间BZD使用总量上升了%。我国台湾地区0-2年全民健保数据显示约18%的患者使用过BZD。自Z类药上市以来,其临床处方的增长速度较BZD更快,如台湾地区的数据显示0-年BZD和Z类药的处方总数分别增长了%和%,年时两类药物各占总处方数的53%和47%。国内大陆地区尚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们前期在上海、长沙、成都、医院开展的处方调查显示,近一半的门诊就诊患者处方过至少1次镇静催眠药,0.4%~1.2%的门诊患者连续至少3个月被处方日均60mg地西泮当量的镇静催眠药,这部分处方呈现出苯二氮类药物和“Z类药”混合处方的特点。
不可否认,由于部分睡眠障碍、抑郁和/或焦虑障碍患者长期存在失眠和服用药物的需求,促使了镇静催眠药广泛使用、长期处方,或自主服药(从朋友或亲戚处获得)等情况发生,但也不能排除有临床医师不规范用药的存在。
2镇静催眠药临床指南推荐意见以BZD和Z类药为代表的镇静催眠药在失眠、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不同领域的临床指南中被推荐使用。
在失眠治疗方面,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镇静催眠药为短期失眠的有效治疗药物,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insomnia,CBT-I)无效或无法获得的前提下可作为一线推荐治疗药物。考虑到镇静催眠药可能出现的耐受性和依赖性及突然停药出现的戒断(撤药)反应,失眠障碍治疗指南都建议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但是,英国精神药理协会(BritishAssociationforPsychopharmacology,BAP)指南在年版更新中指出,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在有效医疗管理下其在1年内的依赖(耐受性和戒断症状)也是可以避免的。慢性失眠患者存在长期用药需求,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AASM)指南和《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版)》也认可Z类药可用于慢性失眠患者的长期治疗,但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且需要定期评估患者在治疗中的获益程度。
在抑郁障碍治疗方面,英国精神药理学会(BAP)、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ClinicalExcellence,NICE)、世界生物精神病学联合会(WorldFederationofSocietiesofBiologicalPsychiatry,WFSBP)等相关指南均认为联合使用镇静催眠药,特别是在治疗初期抗抑郁药尚未完全起效时,有助于改善症状、缓解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提升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但考虑到其可能的成瘾性而不推荐长期使用。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APA)指南不推荐镇静催眠药应用于首发抑郁的治疗,但在合并出现紧张症时可考虑使用劳拉西泮、地西泮等对症治疗。
在焦虑障碍治疗方面,国际上的主要临床指南意见不尽相同。美国精神医学联合会()指南和年WFSBP指南指出BZD在控制严重惊恐发作和长期预防惊恐发作的治疗中均有确切疗效,但是年更新的NICE指南则认为BZD的使用与患者的远期不良预后有关,不建议惊恐障碍患者使用BZD。总体来看,镇静催眠药在镇静催眠、焦虑抑郁治疗中的疗效受到普遍认可。
3镇静催眠药的主要风险短期和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包括镇静、眩晕、乏力、记忆力损害等。使用镇静催眠药可以增加交通意外的风险;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部分短期使用的不良反应可因机体耐受而消失,但精神运动功能减退和记忆力损害并不呈现耐受,会持续存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跌倒风险增加,从而增加骨盆骨折的风险;此外,使用镇静催眠药和痴呆风险升高有关,但从近年来的研究看这种关联性仍不确定。此外,近年来报道了一些大量使用唑吡坦等“Z类药”致躁狂样表现的病例,虽然少见、机制不明,但危害严重。
最被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