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linPharmTher.Feb19.
研究背景
诸如躁动之类的行为障碍在脑外伤后很常见,并且会干扰治疗,导致自残并延误康复。由于在恢复期的TBI患者中缺乏关于控制躁动的最佳方法的证据,因此使用了各种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惊厥药和镇静药。在镇静剂中,右美托咪定控制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躁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明。
研究方法
回顾了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在蒙特利尔H?pitalSacré-CoeurdeMontréal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脑外伤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这些患者接受了右美托咪定的治疗。排除接受右美托咪定以外的其他征兆的患者。提取了右美托咪定处方实践和安全性的数据。在开始使用右美托咪定前两天至开始或终止后六天(以先到者为准)的时间范围内,探讨躁动频率和同时服用精神活性药物的情况。
研究结果
我们确定了41例右美托咪定开始接受治疗的患者。美托咪定开始在中位数ICU3天(25-75百分位:2-7),并有3天的中位数治疗时间(25-75百分位数:3–6),平均平均速率为0.62mcg/kg/h(SD0.25)。尽管低血压(76%)和心动过缓(54%)很常见,但只有一名患者需要干预。发生至少一次躁动发作的患者比例从右美托咪定第0天的%分别降至第1、2和3天的88%,69%和63%。在第0天和第2天之间以及在第0天和第3天之间,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是减少的。在右美托咪定治疗期间,丙泊酚和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同时使用也减少了。
讨论
就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将右美托咪定用于与TBI相关的ICU躁动的观察性研究。先前有关在TBI患者中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报道表明镇静和止痛药的使用有所减少,但尚未评估其对躁动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在患者中很常见,但仅需要对一名患者进行干预。另外,右美托咪定与引发后96小时内的躁动减少有关。在右美托咪定启动后的24小时内,这种减少是明显的,并且在研究期间有所改善。在开始使用右美托咪定后,接受丙泊酚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患者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没有观察到鸦片类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减少。
分别在76%和54%的患者中观察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这些事件在98%的病例中不需要医疗干预。唯一必须中断右美托咪定给药的情况发生在给药剂量为68mcg(1.2mcg/kg)的患者中。4小时后恢复右美托咪定的施用,以0.2mcg/kg/小时的较低速率被患者耐受。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右美托咪定推注似乎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先前在重症TBI患者中的报道已经报告了相似的安全性,几乎没有临床上显着的血液动力学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收集了有关右美托咪定处方实践的详细信息。右美托咪定的启动似乎与使用丙泊酚的人数从右美托咪定开始前两天接受丙泊酚的患者的88%显着减少到开始时的44%相吻合。这可能表明观察到的躁动减少部分归因于患者的自然恢复过程。或者,这可能表明右美托咪定目前用于深度镇静和唤醒之间的过渡。我们没有评估激动的解决方案,但是右美托咪定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可能表明可以迅速观察到良好的反应。或者,这可能是由于在具有成本效益的药物管理中迅速认识到治疗失败。
在右美托咪定开始的72小时内,躁动患者的比例从%降低至63%。在第0天和第2天以及第0天和第3天之间,这种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表明右美托咪定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躁动患者。改善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自发缓解了躁动或使用了其他药物。考虑到右美托咪定的给药与躁动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似乎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和量化右美托咪定在该人群中的疗效。
已经研究了右美托咪定在非TBI患者中的躁动情况,并显示出益处。在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中,最近一项对12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右美托咪定的急躁发作发生率降低了(RR0.49)。在ICU发生谵妄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右美托咪定在7天的无呼吸机时间增加了17小时。最近一项对右美托咪定的荟萃分析,以促进因谵妄,躁动或焦虑而难以戒断的患者拔管,也表明拔管时间缩短了10.9小时,住院时间缩短了2.6天。
我们的研究有很多局限性,包括样本量小,无法对潜在反应者和非反应者的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对照组的缺席使我们无法将右美托咪定的影响与自然搅动区分开。回顾性设计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包括缺乏针对患者的标准干预和监测方案。例如,右美托咪定的给药方案,伴随治疗和患者档案中记录的RASS评分的频率在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最后,由于尚未在TBI患者中验证筛查工具,因此无法报告任何谵妄数据。由于这些限制,我们的研究结果应仔细解释。
结论
右美托咪定使用后96个小时内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躁动减少有关。右美托咪定患者常有心动过缓和低血压,但很少导致停药。这项研究代表了右美托咪定在康复的TBI患者中控制ICU激动的潜力的首次探索,该信息可为将来的研究假设和设计提供参考。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右美托咪定在躁动管理中的功效。
译者简介
陈龙,医院虹桥院区ICU医师,在读博士,目前在胡锦教授团队中从事神经外科及神经重症临床与科研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