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接近尾声,不少“自驾游”的市民开始返程,免不了长途驾驶。“开车不喝酒”如今已深入人心,“酒驾”的危害也众所周知,可对于“药驾”,其危害你有几分知晓呢?
昨日,记者随机调查了20名驾驶员发现,其中仅3人有注意到服药对驾驶可能产生影响,其余受访者均称不知道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驾驶安全,大部分驾驶员表示并未考虑过“药驾”问题。此外,有两名驾驶员表示,曾有过“药驾”经历,但并未发生意外。
医院药学部欧阳主任介绍,服药后开车称为“药驾”,“药驾”和酒驾一样危险。“药驾”的原理在于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出现嗜睡、眩晕、视物模糊等问题。她说,常用的感冒药中大多含有抗组胺成分,开车时会引起注意力、反应速度下降等情况,容易造成危险。
据国外一份调查显示,服药后开车的人群中,服抗抑郁和镇静剂引发的事故率达97%,感冒药和抗组胺药(抗过敏药)造成的事故率为72%。而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服药后驾车引发的事故占整个交通事故的10%左右。
欧阳主任建议驾驶员,服药后4-6小时内,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目前并没有“药驾”的明确界定,针对“药驾”的相关法规也属空白。交警部门表示,目前在实际执法中,若因“药驾”引发事故,其处罚一般参照“毒驾”。
什么是“药驾”“药驾”指驾驶员服用了可能影响驾驶安全药品后的驾车行为。也即驾驶员服用某些药品后,产生影响驾驶安全的不良反应,导致驾车出行存在风险。“药驾”的危害有关资料表明,服用抗抑郁药品和镇静剂的驾车人群中,造成事故率高达97%,可见“药驾”很危险。那么,导致“药驾”的药品有哪些呢?感冒药感冒药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人们服用过后通常会有嗜睡、反应迟钝、头晕、头痛、目眩及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所以,服用感冒药后尽可能不要开车,不然会严重影响驾驶安全。如白加黑、鼻炎康片、维C银翘片和速效感冒胶囊等,驾车者应慎用。抗生素长期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出现头痛、眩晕和耳鸣等症状,甚至感觉身边物体发生旋转性或波浪性运动等平衡失调不良反应,这类抗生素驾车者应慎用。镇咳药镇咳镇痛药有致疲劳、倦怠的作用,影响到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甚至还会引起感觉功能的紊乱,产生错觉,精神松怠,平衡感丧失等,所以止咳镇痛药驾车者应慎用。降压药降压药品选择不当,会引起嗜睡、头痛、眩晕和低血压等症状,不利于驾驶安全。再者,服用降压药品初期时,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很容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驾车者此时应特别谨慎。避免“药驾”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在药品上标注“驾驶等级”。但是,目前在药品尚未标注“驾驶等级”的情况下,还必须靠服药驾驶员加强自我防范,一定要看清问明所服药品的不良反应。不然,可能稀里糊涂地如同“酒驾”一样铤而走险。来源:厦门晚报、网络
编辑:王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