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如何选用镇静药物?
作者:华武星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上呼吸机了,镇静药怎么选?
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考量:这个患者还没有上呼吸机,我敢不敢使用镇静药物?之所以害怕,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镇静药物都可能造成呼吸抑制,可能得不偿失,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但如果患者已经在机械通气,有了根本保障,那镇静药就问题不大了。
尤其是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在昼夜灯光长明的病房里,自身伤病的疼痛,各种有创的检查治疗,全身布满的各种插管,陌生的环境,冰冷的仪器设备,此起彼伏的报警声音,抢救时紧张的呼唤......可以想象清醒的患者是多么的恐惧和无助。因此,镇痛和镇静是保护重症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仅要针对临床明显的疼痛与焦虑给予镇痛、镇静治疗,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隐匿性”的疼痛与焦虑,防患于未然。同时谨记,镇痛是镇静的基础。
最常用的镇静药物
主要是苯二氮卓类和丙泊酚。其中苯二氮卓类包括咪唑安定、氯羟安定及地西泮。理想的镇静药应具备起效快、剂量-效应关系可预测,半衰期短、无蓄积、停药后能迅速恢复,对呼吸循环抑制小,代谢方式不依赖肝肾功能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很显然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同时满足以上特点(人无完人,药无完药啊!)。而常用的镇痛药物主要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苯二氮卓类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患者等需要酌情调整剂量。这类药物的负荷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尤其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中更是如此。
1.咪唑安定:该药能迅速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理论上起效时间与安定相似(2.5分钟),但临床观察中发现起效时间可能更快,给予负荷剂量时常1分钟内起效。治疗开始先给0.03mg/kg的负荷剂量静注,再以每小时0.03-0.13mg/kg的剂量维持。咪唑安定持续静脉注射超过24h时,停药后的镇静延续时间大大延长。如果是短期(3天)镇静,使用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的疗效相似。如果是长期(3天)镇静,应首选氯羟安定,因为它起效慢,作用持久,对呼吸抑制作用较轻。但现实情况是,氯羟安定静脉制剂少,临床上仍是使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为主。
2.丙泊酚:丙泊酚与咪唑安定,都是最为常用的两种镇静药。丙泊酚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撤药后可迅速清醒,而且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镇静深度容易控制。两者都可能引起低血压、呼吸抑制,但相对而言丙泊酚更易出现低血压(尤其是心功能差、低血容量的患者),而咪唑安定更易发生呼吸抑制。研究表明,丙泊酚苏醒更快,拔管更早。另外,丙泊酚能减少脑血流,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可以减轻颅内压。不管是咪唑安定还是丙泊酚,如果长期使用(超过1-2周)均有可能出现耐受,此时可以酌情增加剂量,或者联合其他药物,前提是尽可能祛除导致焦虑躁动的诱因,大部分患者可能已经可以停止镇静治疗了。
3.地西泮:安定,是最早应用的静脉镇静药,是长效脂溶性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快速穿透血脑屏障。静脉注射剂量为0.1-0.2mg/kg,2-3分钟内产生明显镇静效应,3-5分钟达峰值效应。目前地西泮已经不再作为危重病患者镇静用的常规药物了,多用于控制惊厥。
再次强调,镇痛是镇静治疗的基础,绝大多数患者在镇静的同时需要镇痛。如果疼痛因素不去除,镇静治疗效果就不会很好。两者需要联合进行,不能互相替代。
4.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是最常用的阿片类,虽然目前有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等,但重症患者如果需要持续镇痛的话还是首选吗啡,因为它便宜、强效、有欣快感等,吗啡应静脉注射给药,可持续注射或间断注射,持续注射时先给0.03-0.2mg/kg负荷剂量,再以1-3mg/小时维持,短时间镇痛时可选用间断注射给药。芬太尼虽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倍以上,且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循环抑制小,但半衰期很长,重复用药可导致明显的蓄积和延时效应,所以不宜用于维持镇痛,但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肾功能障碍患者还是可以考虑芬太尼,大部分情况下维持镇痛还是首选吗啡。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也包括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此外还会导致胃肠蠕动减弱,在老年人尤其明显。目前已经不推荐对重症患者使用哌替啶,不仅是因为其镇痛效价仅为吗啡的1/10,还因为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神经兴奋症状,而且肾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5.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这在镇痛、镇静治疗中用的比较少,但这类药物还是可以用于治疗轻度、中度疼痛,和阿片类联用时可减少阿片类的剂量。
有没有兼有镇痛与镇静双重功效的药物呢?
有的,右美托咪定!这是一种新型的α2受体激动剂,有很强的镇静、抗焦虑作用,而且还有镇痛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但可导致心动过缓和(或)低血压,发生率高达40%,但通常不需要处理(5%)。但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尚未得到普遍应用。
另外,对于长期镇静患者需实行每日唤醒策略,令患者主动呛咳和肢体运动,有利于清除气道坠积的分泌物,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的发生。
我们强调,在实施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应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测,以达到最好的个体化治疗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佳的效价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指南.
[2]杜斌(主译).医院危重病医学手册.第5版
(本文为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原创,转载须经授权)
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
邮箱:chenxiaoqing
yxj.org.cn稿费:-0元
小编
鍖椾含涓鍖婚櫌鏇濆厜鍖椾含涓鍖婚櫌鏇濆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