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教授
孙明,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心血管专家。年—年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工作,年—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心血管内科和肾内科主任。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湖南心血管病学会及湖南省心血管病康复学会荣誉主委,担任《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医师杂志》、《中国现代医学》和《医学临床研究》等杂志编委,医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享受国务院有重大贡献科技人员特殊津贴。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各1项,国际协作课题4项,主持省“八五”课题项、中华医学基金会课题1项、省卫生厅、省科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篇,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委成果三等奖。主编《内科治疗学(第三版)》、《乡村医师》(第二版)、《内科进修医生手册》及《家庭医疗保健手册》等8部论著,参编《实用高血压病学》、《当代心脏病学》及《现代肾脏病治疗学》等18部专著。
前言高血压病的治疗要特别强调综合治疗,也就是说,不能把治疗的赌注全下在降压药上。
1高血压病治疗的总原则是什么?
许多患者一听到治疗,满脑子里就是一个字一一药。在他们脑子里,只要有药,有好药,高血压就像肺炎用青霉素一样冰消玉释。我要告诉您,高血压病和肺炎虽同是病,但治疗起来完全不同。肺炎可以通过药物一治了之,但高血压病则是一种缓进的、慢性的疾病。高血压病的治疗要特别强调综合治疗,也就是说,不能把治疗的赌注全下在降压药上。
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你的体重超标,你得将体重给降下来。你喜欢抽烟,要治好高血压这个病,你得将烟给戒了。你酗酒,那可不行,你不戒掉这个酒瘾,你的降压药吃了也算白吃。你的口味重,爱吃咸菜,这可不行。饮食是一种习惯,吃咸的当然是一种习惯,那吃淡菜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养成的,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不变的。吃咸的人养成吃淡菜的习惯既不要流血、流汗,也不要头破、筋断。日子久了,就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习惯。你懒于活动可不行,年轻的时候,可能还扛得过去,到40岁以后,弊端就会浮现出来,轻则让你常受头晕脑热之苦,重则要了命。俗话说:四体不勤,那是给那些地主老财的写照。一个劳动、活动惯了的人,寿命肯定比那些不爱活动的人要长。如果你是个工作狂,如果你的工种恰恰是一个让你紧绷着神经的活,比如公共汽车司机、刑侦人员、会计等,你得学一点放松心理疲劳的方法。在有劳时,也让你的精神松弛片刻,不然,你虽拼命吃药,血压也难得降下来。
总之,在开始高血压治疗之前,你得自己检视一下生活方式,有哪些对健康不利的,助长高血压形成的因素并计划怎么去戒除它甚至改变你的某些性格上的障碍(如A型性格)等,不要将降压药当做万能钥匙。
当然,对于一个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是少不了的。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我们会在后面详尽地给你介绍。
在综合治疗这个大原则里,众所周知,动脉硬化可以导致心脑血管(危险)事件,而导致动脉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及脂质紊乱。因此,年我国重新修订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两个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积极控制血脂,不仅有利动脉硬化的改善,还可以降低血压。近期公布的我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对冠心病高血压组采用调脂药物一一血脂康(一种中药胶囊剂)。这些患者采用钙拮抗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与利尿降压剂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胶囊治疗,结果显示,冠心病发病率降低了44.0%,病死率下降了31.0%,总死亡率下降了35.8%,脑卒中降低3.0%,从而证明降脂治疗延缓了动脉硬化,不仅使血压易于控制,也利于降低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病率。同时,国际上的重要试验也说明,高血压伴轻度血脂紊乱时,在降压的基硷上增加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等)降脂治疗后,可以使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53.0%,脑卒中的风险下降31.0%。
基因检测能预测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吗?
回答是这样的,十年前尚不可能,今天完全可以做到。
基因是什么?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功能片段。简而言之,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因子,是人类生老病死之因,是健康、长寿、亮丽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一切生命存在和凋亡的形式,都是基因决定的,比如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均与基因有关。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问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的差异性导致的。
每个人体内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来自母体和父体的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每一套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包括一个人的全部遗传特征。根据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人体的基因数量有4万多条左右。
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基因病是多对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与单基因病不同的是,没有显性、隐性的关系,每个基因只有微效累加作用,因此同样是人,同样的病,不同的人因涉及的致病基因数量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复发风险也有明显不同,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故又称多因子遗传病。除原发性高血压病外,唇腭裂、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癫痫等均为多基因病。
自0世纪以来,人类在科技上走了三大步:第一步是曼哈顿计划,发现并利用了核裂变;第二步是阿波罗计划,实现了脱离地球对太阳系的征服;第三步则是历时15年、在年6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向世界宣布,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有6个国家的科学家,他们是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可以说,我国是基因科学研究的大国。我国遗传科学家最著名的是谈家祯教授,他是摩尔根培养的研究生之一,曾任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对遗传基因,特别是对人类疾病基因预测,就是这个研究所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现在复旦大学有专门的检测基因并预报疾病的专业公司,在这里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动脉硬化、脑卒中、房颤、老年痴呆等约00多种疾病发病的可能频率。
3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总原则有哪些?
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总原则就是七个字,是每一个心血管临床探师和高血压患者应该记住的:小剂量、联合、长效。
所谓小剂量,是指用最小的剂量取得最好的降压效果。拿吲达帕胺作例子,药品说明书上注明:1日1次1片,即.5毫克,但实际上,中国人每人每天1次半片就完全可以将血压控制住了,即1日1.5毫克。小剂量最大的好处不用问就知晓,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什么叫联合?就是用降压药时最好选两种或两种以上(但作用机制不能相同)的降压药。
那么什么叫长效呢?指每日只要吃一次药。就是说,经济上允许不要去吃那些在血液中仅仅维持几个小时或半天的降压药,而是要选择那些在血液中能保持4小时以内有效治疗浓度的长效制剂。短效降压药最典型的是硝苯地平,中效的代表降压药是尼群地平,但吲达帕胺、培噪普利(雅司达)、氮氯地平等就是长效制剂了。
为什么要用长效降压制剂呢?这是因为控制血压最怕的是血压波动,血压波动越大,靶器官越容易受损。只要血压平稳,患者不仅感觉良好,并发症也会大量减少,所以不能贪便宜,要想血压降得好,长效制剂不可少。
同时,降压中还有一个降压目标的问题。降压治疗目标水平是/90毫米汞柱以下,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伴糖尿病和肾病者应把血压降至/80毫米汞柱以下,有早期轻度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也是如此。研究证实,收缩压升高较之舒张压升高,是更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收缩压比控制舒张压更加困难。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收缩压达标时,舒张压也能达标,故治疗重点首先在于降低收缩压。
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一种观点:老年人的收缩压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如80岁毫米汞柱都算正常,60岁毫米汞柱也是正常。这种观点,用今日的视点看,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4高血压的几种治疗模式各有什么特点?
半个世纪以来,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层出不穷。回顾历史,0世纪50~60年代,各种复方降压药物曾在国内盛行,这些药物往往包含5~8种降压药物,多数为利血平、罗布麻、肼苯哒嗪、芦丁、利尿剂或镇静剂等。为便于理解姑且将其称为“套餐疗法”模式,方便、价廉、疗效显著,曾使几十万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或不同程度控制,并在当时受到国际高血压学术权威的肯定。然而,复方降压片中的药物品种过多、老药不少,针对性不强。上世纪70~80年代,大家非常熟悉“阶梯疗法”模式,这种疗法也可称为“席餐疗法”模式,像中国的团桌坐席进餐一样,依次“冷盘、热菜、主食、辅食或汤”。这种用药模式也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后来也相继被淘汰。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采用了最新的抗高血压模式,体现了循证医学指南的方向性原则,又兼顾了每位患者的个性化特点,科学决策、合理用药。这些优点在年公布的美国、欧洲和WHO以及年中国高血压最新指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指南强调,必须坚持合理用药原则,并鼓励医患之间互动,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称之为“自助餐疗法”模式。根据合理用药的思路,从推荐抗高血的5大类药物中,包括利尿剂、钙拮抗剂、Beta阻滞剂、ACEI及ARB类药物,选择最适合特定患者的品种、合理的剂量、协同的配伍以及适宜的随访、调药时程。个性化用药、规范性治疗高血压的关键在于提高达标率和控制率。
更多相关知识详见《爱你》增刊——湘雅名医谈“三高”;
联系人:彭老师;
欢迎征订!欢迎代理!
(责任编辑:石小编)
INFORMATION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