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的密尔沃基疗法

狂犬病的病死率几近%,WHO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中存活者少于20人,患者一般于3~6日内均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近年世界各地对43例实验室确诊狂犬病患者采用密尔沃基疗法(MilwaukeeProtocol),有5例得到成功救治后存活。

一.病因治疗(抗病毒治疗)

由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延缓脑脊液中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生成,影响存活,因而对于发病的患者没有必要再次注射狂犬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国外曾对少数患者尝试以β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效降低外周血的病毒载量,但对于脑脊液中的病毒无效,虽延长了生存时间,但对预后无影响。金刚烷胺作为谷氨酸受体(NMDA)激动剂,有拮抗狂犬病脑脊液高喹啉酸水平的作用,推荐使用。利巴韦林有免疫抑制作用,不建议使用。

二.隔离与护理:

对于确诊的狂犬病患者建议收治在诊疗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能行颅内压测定,配备狂犬病毒检测的参比实验室和各类康复设施,以便于开展救治和护理。单室严格隔离,专人护理,安静卧床休息,防止一切音、光、风及神经系统检查的刺激。患者上半身应抬高(30度),病床应配置装好床栏,防止患者在痉挛发作中受伤。一般患者需要放置深静脉插管、导尿管和鼻饲管。除有患者因器官移植感染狂犬病的报道外,目前尚无人际传播的依据。但医护人员须戴口罩及手套、穿隔离衣;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须严格消毒。患者唾液3次病毒RNA检测阴性(PCR法)或血清中和抗体0.5IU/mL时可以解除隔离。

三.注意实验室和影像学监测:

监测血钠、血镁、血锌、尿钠、动脉血气;病原学检测(唾液核酸、脑脊液抗体);脑血管痉挛监测(颅内压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电图(EEG)或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头颅影像学(MRI或CT检查);心电图(评估PR间期和心肌缺血情况);脑脊液神经递质检查(在发病和恢复阶段)。

四.积极做好对症处理,防治各种并发症。

1.一般治疗目标: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中心静脉压8-12cmH2O,氧饱和度9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5-40mmHg,血红蛋白浓度g/L,血清钠-mmol/L,血糖3.9-6.1mmol/L。维持尿量在大于0.5ml/kg/h,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温,维持正常体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应激性溃疡。

2.营养支持:低剂量的胰岛素(1U/小时,成人)辅以肠道和静脉营养维持血糖,可减少因脑脊液中糖异生和酮生成增加导致的并发症,促进合成代谢有助于改善预后。另外胰岛素也可能减少高剂量镇静剂使用引起的乳酸酸中毒。

3.维持血容量和血清钠水平mmol/L。低钠血症会加重脑水肿和脑动脉痉挛,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发病2周内推荐补充等渗溶液。单纯补充电解质常不能弥补电解质的损失,需要同时加用氟氢可的松(儿童μg,成人μg)。

4.常规参数机械通气:狂犬病患者的中枢系统反应性改变可导致pCO2的改变。

5.预防致死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恐水现象者应禁食禁饮,尽量减少各种刺激。痉挛发作可予苯妥英钠、地西泮等。脑水肿可予甘露醇及呋塞米等脱水剂,无效时可予侧脑室引流。20%的患者会出现致死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一方面防止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一切音、光、风的刺激;另一方面发病的7天内必须积极镇静治疗,推荐使用氯胺酮0.5-1.0mg/kg/h来预防。氯胺酮在吸痰和翻身时的不良血管反应可被苯二氮唑类药物(推荐米达唑仑)中和。发病7天后,应减少镇静剂的使用;镇静剂的使用需要通过监测EEG或BIS来调整。脑血管痉挛常导致疾病恶化,建议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EEG或BIS监测;推荐使用半量或全量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辅以维生素C儿童mg,成人mg每日(静脉注射或口服);若有沙丙蝶呤(5mg/kg/日口服)和L-精氨酸(0.5mg/kg/日,静脉或口服),则优先使用。

(来源: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mhbc.com/zjjzdzl/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