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与对症施治
分娩本身就是一个应激的过程,分娩前后母猪对于外界的变化极度敏感,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环境突然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引起无乳综合征的发生,特别是初产母猪发病率明显高于经产母猪,在临床上应认真分析发病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母猪自身原因①发病原因 由母猪自身因素引起的泌乳性能下降或无奶,如有些青年母猪或头胎母猪,由于生产经验缺乏,生产过程过于兴奋、紧张或因产程过长恐惧、烦躁,或生产过程母猪受到惊吓和强烈刺激,导致母猪泌乳机能发生抑制,而产生心理性无乳症;还有些仔猪由于牙齿尖锐吮吸乳汁时咬伤乳房,母猪疼痛难忍,对仔猪吮吸过分敏感,不让仔猪接近甚至伤害仔猪,时间一长导致乳腺胀满,乳汁回流;另外,有些母猪由于乳头发炎、病变或先天畸形翻转,引起堵塞不通。 ②防治方法 对缺乏生产经验而激动、烦躁、过分敏感,进而导致发生心理性无乳症的青年母猪,通过注射镇静剂及催产素的方法,可使母猪安静后,逐渐排出乳汁;为防止尖锐牙齿的仔猪,吃奶时伤害到乳房,应在仔猪出生后不久就将其两边尖牙剪断;对于老龄母猪、过早配种的青年母猪,或因生理机能本身就不健全,导致产乳量差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2环境变化和饲养管理不当①发病原因 分娩前后是母猪的生理敏感期,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配比不均衡、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等,如圈舍通风不良,空气污浊,天气过冷、过热或泌乳期间突然变换饲料等都可导致无乳综合征的发生。 对怀孕母猪过度饲养,营养供给失衡。怀孕期过度饲养,使母猪因沉积大量脂肪而过于肥胖,这样不仅会因产道狭窄引起难产,还会使胎衣排出迟缓及胎衣碎片滞留,而这些正是引起产后无乳的常见原因。 产后发生“涨奶”现象。产前1周-2周,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或临产时应用催产素等激素类药物,导致产后乳汁急剧分泌且浓度较高,造成乳房内乳汁及结缔组织中的血液及水分骤增,从而使乳房水肿,堵塞乳头,乳汁流不出,而发生“涨奶”。 ②防治方法 加强精细管理,给猪群创造良好环境。改善圈舍条件,怀孕中期要求以单栏饲养为好,限位栏的大小要根据品种体型确定;同时,哺乳母猪的饲料要保持相对稳定,严禁吃食冰冻、变质、霉败饲料。 根据孕期调整饲料配方和喂量,使母猪保持适宜膘情,产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 预防产后“涨奶”应注意产前产后及时清洗和消毒母猪的乳房、腹侧和臀部,尤其要按摩乳房,每日至少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并且每隔几小时挤奶10分钟-15分钟,可缓解产后涨奶并促进泌乳。
3疾病因素①发病原因 临产前后对产房环境、用具、乳房、乳头消毒不严密,导致急性子宫炎、乳房炎、产褥热等细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传染性繁殖机能障碍等疾病,均可引起产后无乳。 ②防治办法 加强消毒,搞好卫生。在母猪产前半个月,对产房进行清扫消毒,在产前7天将产房及用具进行全面消毒,临产前后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房、腹侧和臀部,以防止感染;同时,还要定期对全场猪群进行驱虫。 积极预防产期多发病及繁殖障碍性疾病。净化母体环境,提高抗病毒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有显著效果;同时,对一些与繁殖障碍相关的疾病如猪瘟、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应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切实搞好预防接种,以提高母猪的抗病力。 为防止分娩时间过长、胎衣碎片滞留等,引起感染,可适时肌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和泌乳,并及时排出胎衣碎片;为预防子宫感染,可使用澳富龙(10%土霉素子宫注入剂)进行防治。(主要来源:畜牧人)
↓↓↓点击"阅读原文"
刘云涛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