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大概每個人都辦過生日聚會。生日邀三五好友吃頓飯,娛樂一下,都是平常之事。所請賓客,一般也都彼此熟悉,比如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戰友等等。反正肯定有點交情。偶爾也有賓客帶另外的朋友來參加。這種朋友的朋友與自己以前並不相識,也未受邀請,屬於“不速之客”。偶爾來一兩位“不速之客”,卻也無妨,相互介紹一下,就認識了。但若是有一大群不速之客參加生日宴會,估計壽星就會哭笑不得了。然而,今天的中國,卻真有一大群人年年喜歡當別人生日聚會的“不速之客”。這一天,就是洋暦的12月25日。
現在的中國大眾,貫於盲從,毫不思索的跟著過洋人一起過什麼“聖誕節”。我們應該了解一下“聖誕”這個詞的意思,不要總跟著洋人瞎湊熱鬧。
首先,什麼是“聖”?《說文》曰:“聖,通也。”所以能配稱為聖字者,應該是學問通達之人。“內聖外王”之“聖”,正是這個意思。內在的品德、能力足夠通達到治國平天下,才能稱之為聖。後來,聖字又引伸為專長造詣極高之人,如書聖、茶聖、兵聖、畫聖等等。古代皇帝又被稱為“聖上”,取的是“內聖外王”的“聖”字。因為古代從理論上來講,對皇帝的道德、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有才無德的皇帝,一般來說就是暴君,比如商紂王、隋煬帝。他們不可謂無才,但卻是亡國之暴君。有德無才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混君,比如王莽、晉惠帝等,他們沒有直接下令殘害百姓,但由於治國能力太差,搞的天下大亂,四方紛紛起義。這些例子,都是古代龐大皇帝隊伍中的反面典型,稱不上“聖”。
其次,什麼是“誕”?誕字有許多種意思,比如“荒誕”。本文只討論“誕辰”之“誕”。“誕”就是出生,所以古人又將生日稱為“誕辰”。不過,“辰”字,實際上已經精確到“時辰”了。今天的社會大眾慣于搞生日慶祝。但在古代,一個人可能一輩子搞不了幾次。其中,周歲時,會做一次“抓周”,這算是人生第一次生日慶祝。但這次生日慶祝,主要是父母想預測一下孩子將來有哪些愛好,從事什麼職業等等。接下來,二歲、三歲、四歲……一直到成年,都不會有什麼生日慶祝。因為古代大部分是世代定居的家族,一個小孩子,從小到大,周圍相處最處多的人,都是自己的長輩,或兄長(包括姐姐)。你搞慶祝讓這麼多長輩、年長者圍在你周圍,給你“祝壽”。那是非常自大的行為。古代真有哪個愣小子非要鬧著搞生日慶祝,估計老爹直接一巴掌扇一邊去了。直到了四五十歲,雖然年紀已經顯老,依然不能搞生日慶祝。因為父母還在世,四五十歲的人,父母至少七八十歲了。自己在家招一大幫人搞生日慶祝,來祝壽的親朋好友要不要去拜見你的父母?去拜見吧,貌似冷落了壽星。不去拜見吧,貌似又不太禮貌。況且,“父母在,恆言不稱老。(《禮記》)”只要父母還在世,自己就是小輩。自己風光的辦壽宴,實際上是在告訴父母,你們已經很老了。古代“壽”有這樣的分類: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一百歲,下壽八十歲。古人會辦壽宴,但卻沒有單純意義上的“生日宴”。因為只有達到了“壽”的年齡,才會讓子孫來“祝壽”。所以,古人一般到了六十歲,也就是達到上壽的一半時,才開始辦壽宴。
今天的社會與古代大不相同,年輕人借生日的機會邀幾個親朋好友聚一下,聊聊家常,也是無可厚非之事,只要別鬧大了就行。
再次說“節”,中國的節,是約束人的,讓人知道這天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做,有什麼忌諱要講究。這在第一篇說過。英文中的“Day”,對應的是中文中的“日”字。所以,“ChristmasDay”原本也不具有“節”的含義。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耶蘇日”或“耶蘇生日”,或簡稱為“耶誕日”。
所以,將“ChristmasDay”翻譯成“聖誕節”,是對中文“聖”與“節”二字的褻瀆。因為耶蘇不是聖人。當然,這樣說,基督教徒首先不答應。那就退一步,耶蘇是基督教的聖人,但他不是中國的聖人。中國的聖人是對中華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比如孔子、老子、周公、周文王等這些德才兼備的偉人。所以,在中國,請不要見人就說“HappyChristmasDay”,因為別人沒必要為一個不相識的已故兩千年的老外慶生日。即使是西方傳統基督教國家,人們也會弄清彼此都是基督徒時,才會相互問候“HappyChristmasDay”。否則,一個基督徒見了一個非基督徒時說“HappyChristmasDay”,實際上是不尊重對方,因為這是在脅迫對方的意志和信仰。
“聖誕”一詞,古已有之。明代的《三才國會》中,“聖誕”一詞指的是當朝皇帝的生日。同時,古代也將孔子生日稱為“聖誕”。明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將“ChristmasDay”翻譯成“聖誕”,將“bible”翻譯成中國的“聖經”(“聖經”原指“聖人所傳之經”,即《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將“GOD”翻譯成中國聖經中的“上帝”。這明顯是有意的偷梁換柱。而現今大多數國人,只會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鸚鵡學舌,跟風湊熱鬧。偶爾有像徐某這樣懂得反思的人去提醒他們,他們還會責怪你少見多怪。
為何古埃及的君主名稱翻譯成漢語的“法老”,阿拉伯的君主名稱翻譯成漢語的“蘇丹”,而毆羅巴的君主稱卻翻譯成漢語的“王”呢?因為前兩個翻譯是音譯,而英語的“King”卻是故意與漢語的“王”對接的。接照國際通用慣例,不同語系之間的名詞翻譯,一般是用音譯。西方人翻譯中國名詞,也大多用這一方式。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西方人名、地名也都符合這一慣例。但只有bible及其內容中的些詞,違反這一慣例,并且盜用的都是中國最神聖的名稱和字。為何西方名詞沒有翻譯成“狗蛋”的?
做為一個中國人,沒有必要過洋節,更沒必要為一個不相識的已故兩千年的老外過生日。生活中,你會為自己八桿子打不著的人慶賀生日嗎?不但沒幾個人會這麼做,而且主辦方也不會歡迎“不速之客”。毫無交情的不速之客參加生日聚會,必定會引起主辦方的疑心。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而現在卻有一批瞎湊熱鬧的人,去給一位素不相識的已故兩千年的老外過生日。這是比參加陌生人的生日宴會更甚之事。當然,會有人站出來說:“耶蘇也是一位偉大的人,需要我們尊敬。”好吧,我不反駁你,因為沒必要。外國古人再偉大,自有的他們的子孫去孝敬。就像別人的父母再有錢,也跟你沒有半毛錢關係一樣。你若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卻跑去“孝敬”別人的父母,肯定會被對方子女趕走。中國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他們的生日你知道是哪天嗎?你知道自己父母、祖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嗎?你知道你家隔壁老王的生日是哪天嗎?與其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兩千年前的老外過生日,還不如給隔壁老王的大舅的外甥過生日,因為這樣至少能增進臨里關系,沒准將來你過生日時,人家也會來祝賀一下。你給耶蘇過生日,他老人家是不會禮尚往來,給你慶生日的,況且,他若真來給你慶生日,你歡迎嗎?敢接待嗎?
黔首多盲從,茫然無所宗,蘋果慶耶誕,不知誰家風。中國人給耶蘇過生日,還過出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平安夜”送蘋果。大概是因為“平”與“蘋”諧音的原因吧。不過徐某也慶幸是蘋果,而不是桔子什麼的。因為桔子是中國原產,而現在所熟悉的蘋果,是一百多年前從毆羅巴傳入中國的。用西方之物為西方之人過生日,雖是瞎湊熱鬧,卻也湊的有這麼一點點點道理。但是,蘋果寒涼,冬季不宜食之。你若非要食之,來年春夏肚子不舒服,就是它鬧的。
最後來對比一下“傳大”人物的結局。中國的偉大人物,孔子頤養天年,老子逍遙出關。而西方的呢?喬達摩據說是食物中毒而死,這算是順天命而解脫吧。而耶蘇卻是悲壯的死在羅馬帝國的十字架上。當然,基督徒認為耶蘇是受迫害的。但是,即便如此,孔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一個偉大的人物,卻被迫害至死,這審時度勢的能力,比之華夏的聖賢,差了不知道多少節。所以,還是好好讀一下中國的聖經吧。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作者簡介:徐俊生,字彥卿。民間儒學者,大學理工科專業。少年喜讀歷史、唐詩宋詞。從事讀經教育工作多年,熟讀儒家、道家等傳統經典、諸子書籍等。並研習傳統禮儀,著有《華夏禮義》一書。長期策劃、主持國內各地祭孔釋奠大典、祭祖儀式、傳統漢式婚禮、冠禮等禮儀活動。曾應邀參加央視《開心學國學》、深圳衛視《印象端午》等媒體活動。曾應邀參加第三屆、第四屆北戴河國學論壇。擅長傳統禮儀主持、講解,儒學經典講解,中國古代史等。
治學思想:以理為基,以儒為本。以史為鑒,以時為用。
“漢文堂”公眾平台,為“漢家文化講堂”之意,誠邀天下有志於漢文化復興者投稿發言,共建平台,以鳴正聲。
更多請關注“漢文堂”公眾平台。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福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